本篇文章1739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过热现象。特别是1993年后,中国经济冲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社会总需求强劲扩张,货币发行量同比增长34%。

一方面,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另一方面,在当年的经济背景下,高投资增长、高资金投入、高价格上涨、高贸易逆差的“四高”,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的“四热”,金融无序和市场无序的“两乱”现象开始蔓延。

自1994年11月28日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连续五天在北京召开。如何使经济降温,实现软着陆,已经成为当时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回顾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几次经济过热?如何理性对待过热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商报记者采访了原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合作研究所所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霍建国长期从事对外贸易管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研究,20世纪90年代在原国家经贸委外贸部工作。他亲身经历并部分参与了当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对于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缓慢以及如何实现经济软着陆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见解。

霍建国:经济慢下来并非坏事 需通过微调把控增速

扭转投资驱动的经济形势

NBD: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过热也出现了。你认为过热怎么样?

霍建国: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出现一些过热的地方,这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有效的调控。中国在1992年左右经历了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投资过热。当时,经济发展主要是由投资推动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但现在是7%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当时,由于经济过于依赖投资,一些地区投资过热。这种主要依靠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已经逐渐扭转。

霍建国:经济慢下来并非坏事 需通过微调把控增速

当时,经济过热的一个典型现象是通货膨胀。特别是1992年底至1993年初,国内投资增长迅速,出现了以房地产投资热为代表的一些迹象。当时,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投资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1993年初,中央政府迅速采取了控制措施。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见证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过热现象?

霍建国:给经济降温的主要途径是政策调控。当时,我们强调要通过“软着陆”来缓解经济过热。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三大改革”,包括财税、金融、外贸和外汇,以及分税制改革。在对外贸易方面,一方面,它继续减少国家管理配额下的商品数量,并进一步分散这些数量;另一方面,为了控制信贷和减少投资热,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实施“外汇并购”。1993年以前,我国实行外汇双轨制,后来国内金融市场的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保持一致。

霍建国:经济慢下来并非坏事 需通过微调把控增速

新的动能不断形成

Nbd:为什么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会过热?当时实现经济“软着陆”的必要性是什么?

霍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至少经历了两次过热现象,一次是在1992年前后,另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这两个过热经济体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内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增长速度和规模也增长很快。

当时,东部沿海城市的平均出口增长率达到30%左右,进口增长率达到15%左右,形成了“高比低”的趋势。出口量大,形成贸易顺差结构。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参与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200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最高达到3.8万亿美元。

实践证明,放缓经济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高增长阶段,无疑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和经济泡沫的形成。然而,为了给经济降温,我们不应该依赖于集中制动或政策刺激,而是要注意微调,通过降档来逐步减缓经济。

Nbd:在你看来,这是当时通过微调实现经济“软着陆”的主要出发点吗?

霍建国:当经济全面过热时,各个领域都将处于扩张和发展阶段,避免过热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不能让经济降温,所以调控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适度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微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宏观调控经验,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们通过结构调整和微调控制了经济增长速度。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总体上是可控的,结构得到优化,新的动能不断形成。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霍建国:经济慢下来并非坏事 需通过微调把控增速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1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