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044字,读完约13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金融业的开放不是一次性的政策,而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稳步有序的开放。影响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一系列制度根源正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

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对外开放过度,而是对外开放不足、金融竞争力不足和金融抑制过度,这正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参股比例,统一中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标准。”金融业扩大开放反映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各种怀疑和阴谋论,往往高估了开放的风险,低估了开放的效益。表面上看,这是缺乏“四个自信”的表现,实质上是对中国40年改革开放成就的变相否定。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并没有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系统性的负面影响,而是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对外开放过度,而是对外开放不足、金融竞争力不足和金融抑制过度,这正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金融业的开放不是一次性的政策,而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稳步有序的开放。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加强“四个自信”,积极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把新时期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向新的水平。

首先,从以往的改革进程来看,开放并没有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系统性的负面影响,而是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对外开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外资机构或国内机构“走出去”;第二,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尊重和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是更高层次的开放。

中国金融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和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回顾金融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一个对外开放、引入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行业进步繁荣的过程。

首先,它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了金融风险。金融业的开放不仅可以吸引资本,还可以促进金融企业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入改革。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果断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金融重组、股权改革和上市,竞争力和稳定性得到提升。

二是促进金融市场结构优化和产品创新,显著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同类型的非居民可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外国投资者(qfii)在2002年债券市场之前就被引入股市,并逐步扩展到qfii、沪港通和深港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已完全向合格境外投资者开放,境外机构和境内机构的准入标准统一,没有配额限制。离岸市场的规模和地域在不断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三,它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建设,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体系一直立足国情,与国际接轨,探索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品和各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四大支柱、八大支柱”已经完成。全面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国内外资源配置效率。随着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治理的程度不断提高。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二,中国金融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外开放程度不够,而不是对外开放过度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严重不匹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出口国,中国的金融开放度国际排名不仅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而且近年来甚至被许多发展中国家超越。即使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中,金融业的开放性也相对较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普遍不高。即使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债券市场也远远不够广泛和深入。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然而,影响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一系列制度根源恰恰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领域。

首先,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重形式轻实质,但异化问题突出。在形式上,“三会一层”的内部制衡机制失效,信息披露受到严格规范和广泛实施,激励约束不足、大股东操纵、管理层控制和外部干预等问题严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是市场创新缺乏动力,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薄弱。与国外成熟市场不同,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机制不灵活,进入门槛过高,创新动力不足,导致市场发展水平较低。一些金融产品仍处于模仿国外同类产品的初级阶段,无法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文化观念和购买力相结合。

第三,监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会计、审计、税收、法律等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安排不符合国际标准,制约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金融机构特定业务资格和执照的申请程序仍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与审计机构的选择、税收政策的透明度以及法律制度和国际准则的完善还存在差距。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三,目前的一些误解主要是由于缺乏“四个自信”,这实质上是对以往改革开放成就的变相否定

近年来,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各种怀疑和阴谋论。一般来说,这些错误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没有正确认识金融业开放与金融安全的辩证关系。一些观点认为,金融业的开放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风险的大幅增加,进而导致金融不安全甚至金融危机。也有人认为,保持相对较低的金融开放水平更有利于风险防控,有利于金融安全。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相对封闭和孤立。事实上,对外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的根源。相反,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业并不开放,但它更容易引发风险积累,威胁金融稳定。为了确保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不发生,采取非开放政策不仅会削弱国内金融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导致其丧失应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还会导致金融市场功能丧失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整个经济和金融的全球竞争力落后于国际同行。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二类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的辩证关系。一些观点认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弊大于利,不符合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规律。此外,他们鼓吹阴谋论,指出所谓的开放只是西方国家精心构建的“话语权陷阱”。事实上,对外开放促进改革发展不仅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一方面,金融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性行业,需要通过充分竞争不断提高金融业的效率和活力。在某种程度上,对外开放意味着引入新的竞争对手和新的竞争机制,这将使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更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反,缺乏竞争会滋生懈怠,导致高杠杆、低资本、不良贷款等现象,相反,很容易产生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模式,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维护金融稳定。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另一方面,以开放促改革是有效化解深层次金融矛盾、确保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的重要手段。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过程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全球竞争本身也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特别是,与国际金融市场更紧密的联系将使货币和资本等金融要素更频繁地流动,并更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适度的风险暴露是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措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金融业可以缩小引进差距,提高开放过程中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危机应对处置能力。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三类属于将对外开放等同于放手的错误。一些观点认为,金融业的开放力度过大,将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也有观点认为,放松或取消对金融机构外资股比例的限制是一场灾难,不仅会造成国家财富的损失,甚至会导致非常时期经济和金融的全面失控。事实上,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放手,而是要结合自身改革目标,通过对外开放推进国内改革,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断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根源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从早期改革实践来看,中国金融市场体现出渐进式改革和探索的特点。随着相关配套改革的推进,开始推动金融市场全面深入开放。同样,对外资股比例的限制有所放松,但并没有结束,监管也没有过分放松,而是与私人资本和国有资产同等对待。近年来,对关联交易、股东资格、宏观审慎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这些变化与当前的监管改革有关,监管改革是对包括外资、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的监管安排,而不仅仅是对外资的监管。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四,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业对外开放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大力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秩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多年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中国今后将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下一步,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方向,明确金融业开放不是放手,而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的前提下稳步有序开放,形成内部改革开放的良性格局。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首先,在三个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制定开放金融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三点:作为竞争性行业,金融业应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原则;金融业的开放必须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相协调;金融业的开放应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金融开放程度应与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今后,我们将以三大原则为指导,共同推进扩大金融业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资本项目可兑换性三驾马车。一是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按照平等对待境内外资本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对外资持股比例、业务范围、股东资格等方面的限制。第二,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丰富外汇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弹性。第三,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开放,提高人民币自由使用水平,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二,逐步解决中国金融市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其次,影子银行挤压了债券市场;第三,债券市场本身的结构需要改进;第四,股权融资不足,投资者主要是散户;第五,发展衍生品是不够的。今后,我们要继续尊重和适应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在开放和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基础上,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基础产品和衍生品的协调发展,构建与大国开放经济地位相适应、品种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定、更具包容性和竞争性、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三,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责任。今后,我们应继续完善外债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可转换条件下的风险管理水平。此外,我们可以效仿欧美,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合法权益。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第四,改善内外部金融制度环境,为金融业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明确“三会一层”的界限和职责,强化内部激励和约束,理顺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管理界限。逐步缩短金融业的负面名单,以审慎监管取代准入限制,激发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加快完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企业金融体系。加强对金融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重视对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的保护,探索构建涉外投资者保护体系。弥补制度缺陷,推进会计、审计、税收、法律等制度建设,打造开放、包容、国际化的金融市场。

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来源:烟台新闻

标题:央行徐忠:金融业对外开放没有过度而是不足

地址:http://www.yccyxh.org/ytxw/9632.html